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看看海水上升后的情况

海平线上升后,现在陆地的情况

有看过报导说若北极那里的冰山融化了,全球海平面会上升七米。若连南极那里的冰山也融化了,海平面会上升廿米。

我不晓得那些数据如何得来,但是以目前冰山融化的速度,肯定对住在沿海一带的居民有带来影响。而一直都认为不可能的北极冰山融化,会在今年或明年夏天“实现”

http://flood.firetree.net/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多种树有什么好处?






1.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

2.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吸收各种粉尘,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

3.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

4.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3,4万个细菌,森林里只有3,4百个.

5.树木能在路边形成直墙和清楚的界限,引导驾车人士的方向和估计车速(从而达到减速作用).

6.树木形成视觉隔离,和提供人行道一段界线,以便驾车人士能够容易辨认车道和人行道。

7.在有树遮荫的街道做生意的店面会有多20%的收入。这对那些店面相当重要。

8.树木能把水分吸收后蒸发回空气中。这些水气不会接触到地面,减少排水系统的需要.

9.行人在小雨或中等雨时如果走在树下并不需要遮雨。而晴天走在树下会感受气温比较低5-15度的差别。

10.减少汽车废气的危害其中包括一氧化碳(CO),挥发性生化混合物(VOC), ,氮氧化物(NOx).

11.房屋经纪会对有树木的地产比没有树木的地产估计多$15-25,000

12.柏油路和停车位会提高城市的温度至少3-7度。一个被树遮荫的邻里能减少电费至少15-35%。

13.人们会被居住环境的美或丑影响。研究显示树木有稳定情绪和医治作用。

Thursday, September 4, 2008

环保从何做起?(不断更新)

如果我们整天抱怨天气越来越热,又不对环保尽一份力,那太矛盾了吧。。

环保的方式太多了,不需要每样多做,选其中几样,把它养成习惯就行了。

1.少开车,多乘搭公共交通。

2.减少用电,注意容易忽略的地方,如电灯用后忘记关,插座的开关开着,电脑如果一段时间没用,应关机。

3.少搭电梯,多走楼梯(比如说要到六楼,可搭电梯到四或五楼,过后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有运动效果。

4.多种绿色植物。

5.实行3R-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 Reduce(减少使用)


暂时到此,有空再写。。。

Monday, July 14, 2008

油价飙升的另一面。。(原创)

无可否认,油价飙升确实给各行各业带给不小的冲击,但从这次危机中也给了全人类一个反思的机会。

1.各国政府-
是否还要依赖石油作为经济支柱,是否应该更积极地推行替代能源,而非等到石油耗尽时才大梦初醒。他们也该意识到在未来或许不是谁有石油就能称霸世界,而是看谁最不受石油所限制。

2.一般大众-
应该改变想法,考虑是否真的有必要买车?(买车不但会减少个人的收入,还会污染环境)。不浪费电流,减少外出。

盼望大家能共同改变生活方式,为自己的荷包着想,也给地球一个喘息的机会。

Wednesday, July 2, 2008

水燃料车 一公升跑八十公里




【大纪元6月1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英杰/综合外电报导〕日本Genepax,推出一套水能量系统(Water Energy System,简称WES ),将水分解成氢和氧产生能量,让汽车只吃水就可以发动,雨水、河水甚至茶都可使用,目前共有一二○W及三○○W的原型机,一公升的水就可以时速八十公里 连续行驶一小时,未来量产后,预计价钱将可压低,不过目前上市时间未定。

这款水燃料车与其他厂商一样,都是将水分解成氢与氧来产生能量,但由于采用薄膜电导组件,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Genepax执行长平泽表示,只要有瓶装水,车子就可连续行驶。Genepax在日本大阪实地用水来发动并行驶车子测试,雨水或河水都可使用。

目前这套系统高达两百万日圆(约新台币五十六万元),不过Genepax认为,未来大量生产后可降至五十万日圆(约新台币十四万元),除有一二○W及三○○W的原型机,还会有一KW的系统,将打进家庭用电市场。

在台湾,友荃科技等部分科技业者也尝试以水作为原料,利用车用氢气机来电解产生氢气、氧气,一百西西的水,处理后能产生三十分钟左右的能量;友荃董事长林文章认为,预计两年之内,台湾就可以在街上看到加水上路的车子。

此外,BMW两年前也开始尝试制作氢气动力概念车,极速可达三百一十公里,除是现有电动车的二至三倍,更只排放零污染的水蒸气,加满八公斤的液态氢可跑两百公里,也是现有电动车的一倍以上。

同时,欧盟也准备在数千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普设加氢站,欧洲各汽车业者未来也将发展这类不燃油的氢动力汽车。


Tuesday, May 27, 2008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暖化小常識 ──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

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美国环保人士: 瓶装水是新的头号公敌

华盛顿法新电)瓶装水,装在细长透明塑胶瓶内的水,对商家来说它代表滚滚财源,但在美国环保人士眼里它是新的头号公敌。

  美国的瓶装水销量每年增长10%,而塑胶瓶垃圾也以同样的速度增加,今年夏天以来,呼吁国人回归饮用自来水的呼声日益高涨。

  《纽约时报》本月初说:“这个国家有世界上最好的自来水供应。”该报还说:“一年消费150亿升的瓶装水,我们应该想想,这些瓶子对地球健康意味着什么。”

  星期一在斯德哥尔摩的“世界水周”活动指出,平均每个美国人一天消耗的水,包括各种来源的水,高达400升,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每人只有10升。

  而且美国消费者按日计算喝的瓶装水也很多。据饮料市场公司统计,去年美国瓶装水销售增加了9.7%,使得整个饮料市场的市值高达110亿美元(约168亿新元)。

  在美国瓶装水并不意味着矿泉水,虽然美国人对花大钱买水喝抱怨越来越多,但却很少区分瓶装水的不同。

  饮料大亨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上月底被迫承认,他们的Aquafina瓶装水,来自于自来水喉。

  “考虑喝瓶子以外的水”运动负责人凯利特说,百事可乐的答复“是重要的第一步。”

  不管来自于矿泉还是自来水喉,水一装进瓶子马上身价倍增。《纽约时报》估计,有些消费者每年花费1400美元买瓶水,而如果改喝同样多的自来水,花费可能还不到50美分。

  况且瓶水并不永远都是好的。

Tuesday, May 13, 2008

拔插頭抗暖化

「拔插頭抗暖化」、「拒絕過剩的行動電話」、「改用省電燈泡」,專家提醒,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些小動作,就能節約能源,降低耗能,為抗暖化,盡一分心力。

筆電拔插頭 一年省8度

台達電文教基環境計畫主任陳楊文表示,拔插頭可以省去浪費的電力,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就算關機,但還是接上了插頭,但每一小時還是得耗去一瓦電力,累積下來,一年就會消耗八度電力。

八度電力的費用差不多只有20多元,但全台灣使用筆記型電腦的人數眾多,積沙成塔,只要人人都能做到拔插頭,無形之中,就能省下一筆可觀的電費。

電視拔插頭 一台一年省185元

至於電視的待機電力更為可觀,陳楊文指出,如果不拔插頭,一台電視每年至少浪費了80.3度的電力,相當於185元電費,而台灣電力公司在全台灣有1100萬用戶,只要每個人都養成拔插頭的習慣,就達到效節省能源的目的。

陳楊文指出,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實施完全斷電政策,平均每個月可以省下一成的電費。如果覺得麻煩,倒是可以購買有開關裝置的延長線,只要一個動作,就能省錢。

環保聯盟志工邱繼哲則是提出了「降功率、省時間」節能概念,只要選購功率低的電器,並斤斤計較電器所使用時間,就能毫不費力地省下可觀的電費。

神明燈 省電燈泡省九成用電量

邱繼哲表示,家中常用的神明燈,如果改用省電燈泡,比較鎢絲燈泡可以省下九成的用電量,相當於減少一年6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很多人以為省電燈泡成本較高,但根據邱繼哲計算,省電燈泡壽命長,估計每年約可省下1萬到1萬4000元電費,依照燈泡的不同,最快三個月後就可以回本。

充電器 規格統整避免電子垃圾

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細節,就能省電。不過,面對家裡許多用不到充電器,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可是一肚子氣,聯盟發起人柯逸民就表示,手機汰換率太快,幾乎每個人家中都有好幾顆用不著的充電器,這根本就是電子垃圾。

因此,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要求政府盡速出面,統一整合手機及行動家電等產品的充電器規格,因為這些規格不一的充電器很容易就變成了垃圾,回收困難,並消耗了地球資源。

Wednesday, May 7, 2008

乐活族

乐活族释义
  乐活族又称乐活生活、洛哈思主义、乐活,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新兴生活型态族群, 由音译LOHAS而来, LOHAS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型态过生活。
  他们关心生病的地球,也担心自己生病,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野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通过消费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实践,希望自己有活力。
  乐活族的爱健康、地球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席卷欧美日,渗透全球。“乐活族”这群人是乐观、包容的,他们通过消费、透过生活,支持环保、做好事,自我感觉好;他们身心健康,每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靓丽、有活力。这个过程就是:Dogood、Feelgood、Lookgood(做好事,心情好,有活力)。在周围,渐渐地已然出现一些手工杂货店,其店强调的是“非大量制造”、“多样性”和“环保”,据一位小店主说,“我们不是单纯在卖产品,而是在经营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的情感。”
乐活(LOHAS),是由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句中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也就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由于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乐活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中国才刚开始流行。

乐活族名称由来


  1984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也译作保罗·雷)带领同事苦干十五年,依靠发放调查问卷和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在1998年写出了《文化创造: 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在书中,他提出乐活概念。以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汇,直译过来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再形象一点说,乐活就是在消费时,会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乐活(LOHAS)不只是爱地球,也不只是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是两者都爱的生活方式。LOHAS这个概念的出现,无形中给既要享受现代技术生活又要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态度倾向下了定义,如同法国学者利奥塔在研究后现代的著作中思考的那样:“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启蒙、后启蒙和非启蒙呈现顺序状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将现代性引入到了后启蒙中。”

 
  虽然一直以来,有环保生活、绿色生活、慢生活的概念出现,但是人们至今所有关心环境、健康的生活形态,大多还是建立在“危险、有害”的危机感,强调的是“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相比之下,“乐活族”的态度,是乐观和包容的。“乐活”强调过健康、快乐的日子。认为关心环境生态,等于关心自己。一位“乐活族”音乐家说:“生态(Eco),等于个人自我(Ego)。追求个人自我的最大极致就是追求生态保护,如果人们还只在追求名利,那是自我的初级阶段,是比较低级的活法而已。”

乐活族遵循的准则


  1、坚持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
  2、不抽烟,也尽量不吸二手烟。
  3、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以节约能源。
  4、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食用,避免高盐,高油,高糖。
  5、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6、亲近自然,选择“有机”旅行。
  7、注重自我,终身学习,关怀他人,分享乐活。
  8、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等。
  9、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和捐款。
  10、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
  11、向家人,朋友推荐与环境友善的产品。
  12、减少一次性筷子和纸张的使用,珍惜森林资源。
13、减少对手机的使用。
乐活族十大宣言


  1、我会注意吃什么,如何吃、不吃高盐、高油、高糖的食品。
  2、我会经常运动、适度休息、均衡饮食,不把健康的责任丢给医生。
  3、我会注意自我成长、终身学习、灵性修养、并关怀他人。
  4、我会尽量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减少废气污染。
  5、我不吸烟、拒吸二手烟,支持无烟环境的政策。
  6、我会减少制造垃圾,也实行垃圾分类与回收。
  7、我会试着使用对环境友善的化学产品,例如使用换用环保清洁剂。
  8、我支持有机(无毒)农产品,并尽量优先选用。
  9、我会向家人、朋友推荐对环境友善的产品,例如环保汽车。
  10、我会随身携带环保筷、贡献己力,少砍一棵树。

Thursday, May 1, 2008

“垃圾漩涡”大如两个美国 横跨太平洋危害健康






图中两个"垃圾漩涡"清晰可见。


被形容为全球最大垃圾场的“太平洋垃圾漩涡”(Pacific Trash Vortex)自10年前首次被发现后,面积不断膨胀,估计现在的总面积已有两个美国那么大。漩涡的发现者穆尔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胶用 具,“垃圾漩涡”的面积将在未来十年内增加一倍,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由美国加州延伸至日本的“垃圾漩涡”包含两个巨大的垃圾集中地,由美国加州对海900多公里的水域一直横跨北太平洋,延伸至太平洋另一端,接近日本海岸。1997年,穆尔在航海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垃圾漩涡”,其中竟有胶袋、旧牙刷和用过的避孕套等等。

  后来,穆尔成立了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垃圾漩涡”动向。估计现时约有1亿吨塑胶垃圾在北太平洋漂浮,其中两成来自海洋行业,其余来自沿岸地区,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中心的研究总监埃里克森形容,塑胶垃圾会“像海绵般吸收碳氢化合物及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动物体内。“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他警告说

《环球》杂志:“海洋垃圾带”面积超过印度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所消耗的每一片塑料,都有可能流入大海。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印度的国土面积,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海洋将无法负荷,而人类也将无法生存。

  塑料袋、塑料瓶等塑料包装如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白色污染”笼罩之下,塑料已被英国某媒体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而今,塑料的触角已经从陆地伸向海洋,在太平洋上就形成了一个面积有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以塑料为主的“海洋垃圾带”。得州是美国内陆面积最大的一个 州,约70万平方公里。所以,当科学家提到“那个和得克萨斯州面积相当”的海上垃圾带时,很多美国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塑料垃圾漩涡

  在一项名为“捍卫我们的海洋”的活动中, 一艘取名“希望号”的船只航行几大洋,科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见证了海洋和居住在海洋中的生物正在面临的一场“垃圾危机”。“希望号”航程中历经的 最大海洋“垃圾漩涡”之一,位于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其中心位于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上。这个触目惊心的垃圾漩涡就是“得克萨斯 垃圾带”。这个“垃圾漩涡”,也成为海洋生态学家们研究最多的海上垃圾区域之一。参与这次活动的科学家亚当·沃特斯介绍说,夏季大部分时间里,这里都处于持续高压控制之下,由此在大洋表面形成了一个“平 静区域”。

  当整个太平洋的各个洋流以顺时针方向运转时,塑料垃圾途经这里,被卷入“平静区域”,便不再继续随洋流漂移,彻底“定居”下来。垃圾越聚越多,太平洋 上的这一区域俨然已经变成了海洋垃圾大本营,小到塑料片,大到塑料筐、丢弃的轮胎、捕渔网,各色塑料等垃圾像被磁铁吸引一样来到这里。“(垃圾品种)简直 应有尽有,从钓鱼工具比如鱼网、浮子,到工人的安全帽,甚至还有鱼在安全帽里安家,另外还有笔、牙刷……基本上用塑料造的东西,都有可能在这儿找到”,亚 当说,据他们估算,

  “垃圾漩涡”区域的漂浮垃圾估计多达上亿吨,以塑料为主,还包括玻璃、金属、纸等。也许很多人认为这简直难以置信,这些垃圾从哪里来?怎么可能形成那么大的面积?

   海洋生物的“沉默杀手”

  每年,仅塑料,全世界大约就会制造3000亿磅,其中仅有不大的比例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大部分废弃的塑料垃圾去了哪里?多数都被垃圾掩埋解决掉了,但还有一部分则选择了 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等等,都是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而我们在街边见到的某个塑料瓶、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这些都可能是 海洋垃圾的间接来源。每当下雨时,尤其是暴雨冲刷后,各种各样的垃圾从四处进入雨水排水道或者河流中,最终抵达海洋。塑料的持久耐用,原本是其得以广泛应 用的招牌特性,但反过来,当塑料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却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废弃塑料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游荡几十年甚至更久。

  美国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的海洋研究船“阿尔加利塔”号曾于2004年在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每天,当我来到甲板上,我都能看到那些漂浮在海洋 上的东西:牙刷、瓶塞、小香皂瓶,”海洋学家兼船长查尔斯·摩尔不得不慨叹,在远离陆地近2000公里的遥远大洋上,也仍然不能逃离“人类文明带来的种种 令人不安的迹象”。当塑料在海洋漩涡中旋转旅行,所到之处,贻害无穷。那些被捕渔船遗落在大海上的渔网,绰号“幽灵网”,会使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被缠绕束 缚或窒息而死。

  在光照、风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被分解为更小块,这时,海洋生物会把这些小块塑料误当作食物吞食。

  从大块头的鲸到不起眼的浮游生物,因为误吞塑料,积聚在消化道中窒息丧命的比比皆是。据查尔斯·摩尔研究测算,在“垃圾漩涡”海域,每一公斤的浮游生 物平均要“分摊”到6公斤的塑料垃圾。考虑到浮游生物是许多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因此可以这么推算,假如捕食的海洋动物“眉毛胡子一把抓”,它们每吞进一 公斤的浮游生物,就会同时误食大约6公斤的塑料垃圾。即便顺利通过了消化道,有不少生物也会因为吞了一肚子“伪食物”,获取不到所需的营养而被活活饿死。 海洋学家们称,黑背信天翁很多都是这样死去的。

   不可知的后果

  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深不可测”。摩尔在他的实验室中发现,从大洋垃圾带中带回来的水母体内,塑料已经“安家”,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这些塑料对 海洋生物有毒吗?或者更进一步地问,假如我吃了误食塑料的海鱼,对我会有毒吗?”亚当说,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于科学家们来说,目前也不知道如何作答。“塑料 进入人类的生活已有数十年,我们对它十分了解,但是,至于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只是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著名海洋保护团体“海洋管理协会”自 1986年起,每年都在9月15 日举行“国际海岸清理”活动,迄今,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清理出来的海岸垃圾总共已经超过1亿磅。可以想像,那些离岸漂向大洋深处的垃圾更是数目惊人。海上垃 圾带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太平洋。

  海洋学家们说,从理论上讲,所有大洋都会出现类似的垃圾汇集带。例如,北大西洋上的“马尾藻”海域,就是一个类似的“平静区域”,正汇聚越来越多的垃 圾。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该做何处理?打捞海上垃圾当然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切断海洋污染源。“我们眼下必须要着手做的是防止陆地垃圾再向 海洋灌输,”亚当说。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80%的海洋塑料垃圾“追本溯源”都来自陆地。而陆地垃圾也源自不同的渠道,这就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入 手,防范垃圾流向海洋。

  “我”能做什么?

  用摩尔的话说,对于海洋垃圾,“每个人都有责任,谁都难逃其咎”。不小心遗落路边的一个塑料瓶,从超市带回来的塑料袋,它们,可能都会悄无声息地潜入 了大海。“海洋管理协会”发言人凯利·夏尔说,“不管你住在哪儿,都应该承担一份责任。身居内陆地区的某个人从车窗里扔出的一个烟头,和海边游玩的人丢弃 在沙滩上的垃圾,都一样容易流入大海”。

  “人人有责”,用在保护海洋上决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因为只有这样,海洋才可能不继续恶化为一个超级的人造大垃圾场。

  仅从最熟悉的塑料入手,每一个人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以下都可以从“我”做起:

  见到随意丢弃的垃圾时,请捡起来丢到垃圾桶中;

  对于塑料制品,要少用,要重复使用,循环利用。请留心自己所购买的每一件物品,避免购买过度包

  装的商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

  向你所在的社区提要求,设立更多、更好的废物循环处理设施;

  参加当地的小溪、河流和海滩的清理活动,甚至可以自己发起这样的环保活动。虽然这样的举动并不能彻底解决海洋污染问题,但一溪一河的环保却能够很好地让人们自觉开始关注更远处的海洋环境;

  如果你住在靠海的地方,或者是入海的河流周边,你房子的雨水排水管道很快就会把塑料等各类垃圾冲刷带入大海中,所以应该格外注意不乱丢垃圾

全球暖化增傳染病疫潮

(加拿大‧多倫多)加拿大研究員說,全球氣候暖化,不獨影響天氣和環境,季節氣溫變化和雨水分佈,還會影響人類健康,因為流行病菌的數量和生存空間都會大增。

專家說,全球暖化,傳染病爆發的機會增加,聯邦和省政府的衛生機構應該加強基建檢測和監察,防止既有傳染病蔓延,確診和追蹤新爆發的傳染病。

專家又說,衛生部門監察傳染病,人類病例固然要留意,牲畜和寵物的傳染病也要提防。

傳染病專家在今日(週二,11日)出版的《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報告,預測某些生物會把病菌傳給人類,而全球暖化給這些生物擴大生存的地理空間,人類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大增。

該報告的合撰人、多倫多病童醫院研究所的菲斯曼醫生週一(10日)說,加拿大和北美洲其他地區的平均氣溫升高,蚊子及其他帶菌動物的生存空間擴大,牠們每季的存活時間也在延長。

菲斯曼說,例如西尼羅病毒,如果攜帶病毒的蚊子數量大增,夏季時間延長,人類感染西尼羅病毒的時期就會延長,一直持續到10月或11月。根據天氣情況,加拿大的西尼羅病毒季節一般在9月結束。

鹿身上的蝨子經常攜帶萊姆病菌,這種病菌也會在加拿大更多北方地區滋生,留存更長的時間。

報告合撰人、多倫多病童醫院的研究員格里爾表示,傳染病的肆虐,原因不僅是氣溫暖化。

格里爾說:“預測還有許多場大雨,在短時間內下大雨,導致水災。大雨或水災已證明和腸胃炎有關,大雨把帶菌農業污水沖進食水系統。”

多倫多新寧醫院微生物學及傳染病的主管西莫醫生說,該報告是“優秀的文章”,他也認為氣候變化肯定影響人類傳染病的範圍和種類。(多倫多明報)

Monday, April 21, 2008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时年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 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 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数十万群众参与集会,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 定。此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越发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淡水资源污染等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此外,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大 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致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正在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

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虽然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没有统一的特定主 题,但“只有一个地球”始终是它的总主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2005年11月22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国际地球年”。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2008年,中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 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宣传口号一样,即“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加强全社会对地学的认识和有效利用,提高公众对资 源国情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